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新思想的伟力 |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分享到:
作者:魏国江  发布时间:2024-11-25 11:47:59 打印 字号: | |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必然与实践要求。

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时不我待,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通过创新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新时代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形成创新合力,真正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创造性,实现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功能,落实创新第一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强化基础研究能力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新知识的孕育地和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高等教育直接为创新提供现代化人才并参与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要部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需要持续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为全面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学科。高等教育是创新的摇篮,能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知识创造与文化传承,使我国成功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逐渐呈现,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学科体系发展滞后,高等教育不能充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新时代需要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根据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灵活调整学科设置。应用型大学要顺应时代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应用型人才,研究性大学要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基础研究和拔尖人才培养,占领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提高科技实力。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根据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爱好兴趣进行分类管理。对科研型和教学型老师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政策,赋予科研型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与自由度,促进自由探索与非共识性科研活动,突出成果导向,提高科研资金使用绩效。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科研型教师走出学校积极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借鉴“科技特派员”模式使科研成果惠及大量中小企业。赋予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自主权。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对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和其他对科技成果转化有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和报酬。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深厚土壤,在组织化科研中更具独特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四个面向”为指导、国家实验室建设为主体、国家重大项目为支撑、国家重大工程为载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产、学、研定位与布局,推进中央和地方科技创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满足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改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正确处理自由探索与任务导向的科研攻关,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建立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科研资助体系。支持多样化基础研究,鼓励非共识性项目的探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行业领军企业为载体,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实力。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未来产业科技水平。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建立差异化、长期化、稳定性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稳定性金融支持,创新长期资本对科技研发的支持模式,完善科技保险政策体系,健全科技创新风险分散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支持的多元化。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依靠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是人才建设的重要条件,要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浓厚氛围。拓展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渠道,着力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人才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体现与必然产物,要根据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支持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加大中西部人才建设与激励,支持中青年到中西部创新创业。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创新人才柔性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发挥人才价值。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激励体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创新交流通道,建立双向交流机制,真正发挥人才作用。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杨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