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批城市“出圈”走红,收获了大批流量和游客,不断创造出“消费传奇”,有效地扩大了内需,加快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展现了文旅产业的强大潜力。深厚的城市底蕴和独特资源、具有时代特色的传播媒介、地方政府全力支持,是城市“走红”的必要因素。
多数“网红”城市的爆火,一方面凸显了文旅消费的蓬勃活力,折射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要从“网红”变“长红”,仅靠特色事件或某单一元素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暴露出部分“网红”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是对自身的特色亮点、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入,城市内核无法有效凸显,只注重表面的文化符号和商业利益,对能给游客带来独特体验的旅游场景研究不深,亮点无法聚焦,导致游客的旅游记忆不深、沉浸式体验感不强。二是部分“网红”城市宣传营销渠道较窄,内容传播的散乱性、内容创新能力的有限性及社交媒体的娱乐化,导致传播内容普遍存在同质化、重复等问题。三是“网红”城市发展模式化,旅游业态场景创新不足,千街一面、千品一面。四是文旅硬软件供需适配性不足,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浮于表面,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低,既有的旅游网红建筑、街巷等建设和管理缺乏,住宿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参差不齐,导致游客满意度不高。
许多城市的文旅资源原本就别具特色,关键是要清楚游客为什么来、为什么愿意留下、为什么愿意推介等基本问题。因此,如何将本地区的优质文旅资源挖掘好、整合好、宣传好,用心用情用力将游客服务好,以达到近悦远来的目的,需要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因城施策,找准核心竞争力,打造独特的城市IP。“网红”城市的“泼天富贵”,是一场“双向奔赴”:一边是游客更渴望深入探索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资源,一边是地方文旅部门的合理规划、业态创新和便民措施的配套服务。一方面,需要通过梳理城市的人文地理禀赋,找到这座城市“文脉”中的“第一”或“唯一”,在此基础上打造旅游目的地组合及系列文旅产品,提高自然风光、地方民俗、历史古迹、传统街区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激活、升级地方魅力的内容性、创新性与体验性,构建“吃”有烟火气、“住”有品质感、“行”有休闲感、“游”有愉悦感、“购”有满足感、“娱”有趣味性的文旅产品供给体系。另一方面,着力凸显文脉和特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色,要对本地历史、地域风俗、传统文化、资源禀赋等进行深度挖掘,找准城市定位,激活城市闲置资源,打造沉浸式旅游场景,延展优势,让文化“被看见”,让旅游“被记住”,打造深入人心的城市文旅IP,形成人文气息、产业气息和烟火气息相融相生的城市文旅新模式。
因势利导,线上线下结合,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网红”城市热于线上,却源于线下。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多种新媒体资源,借助社交平台、互联网等,讲好城市故事,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加强与大型网络平台合作,丰富营销宣传渠道,运用在线广告和搜索引擎优化策略来吸引游客,全方位提升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实效。另一方面,要在宣传内容、引流话题、事件活动等方面,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组织相关人员对传播内容进行挖掘和把握,提高内容传播的质量和品质,加强创新,提高城市的对外叙事能力,增强城市文化品牌韧性。同时,也要积极培育新媒体宣传队伍,进行各类话题营销,通过市民、网民的力量来扩大宣传推广面,发挥出“以点连片”的聚集效应,并通过整合传播,打造统一的、有辨识度的城市宣传内容,塑造城市形象。
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激活消费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文化为魂、创新支撑、全景体验、消费升级等。持续进行内外兼修,保持长期的吸引力。不断创造新颖、有趣的旅游产品和内容,积极策划文旅热点,鼓励经营主体开发建设更多文旅项目、举办更多文旅活动,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创造独特的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寻找自身在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上的“双重定位”。加强文旅跨界深度融合,运用科技手段提供更多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有意思”的产品中获得“有意义”的体验是提升城市重游率的关键。拓展文旅消费空间,营造更多体现高品质生活的场景,满足本地居民和游客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打造更多“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常看常新才能持续吸引公众的关注。
因此,“网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要通过持续打造整洁的城市、优质的服务、完善的营商环境、热闹的烟火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有趣的娱乐活动、智慧的城市治理,借助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渠道、新IP、新玩法等持续“出圈”,深度提炼城市的文化及其内在精神,聚焦热点和亮点,打造高品质、够趣味、更便捷的文旅消费新局面,提升“网红”城市的核心竞争力。